三天内累积70万粉丝,日发送回复量超过70万,一个小时内在人人网内被搜索1万7千多次,在2013年伊始,横空出世的“小黄鸡”带给了人人网 用户一个不小的惊喜。只需要在状态中@或回复,这个萌物就会瞬间冒出来,以一种可爱俏皮又不失智慧的口吻和你聊天,即使有时答非所问,但依然让人忍不住一 次次的召唤。这只能够随时随地陪你聊天的小鸡,只要在自己的公共主页发一条状态,便会获得1000 的回复。据技术人员解释,小黄鸡是基于一款叫做“Simsimi”的应用,分析出用户句子中的关键词之后,根据预先设定的回复进行回复。
2012年12月31日,“小黄鸡”在人人网开设公共主页,迅速火起来。这只风趣的、能用萌语即时回答各种提问的“小黄鸡”仅用了11天,就拥有了140万粉丝,并在以每小时增加1万粉丝的神速在聚集人气,最新测算其好友数量以50人/秒速度暴增。
只要网友关注了“小黄鸡”,就可以进行“人鸡对话”。在人人网上的智能聊天机器人,通过关注小黄鸡之后在状态里@小黄鸡或者回复它,它就会很人性化地回复你,“小黄鸡”主页上的回复主要还是人工回复。神一般的回复引发广大网友调戏小黄鸡的热潮。
2013年1月8日,“小黄鸡”放言自己是“学霸”,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挑战“小黄鸡”的专业知识。结果,小黄鸡准确答出了薛定谔的方程式,懂得结构力学、能谈及“概念结力和计算结力并行”,等等。在得到众人的关注后,人人网“小黄鸡爸爸”也渐渐浮出水面。
华中科技大学2012届毕业生王大鹏成为了“最大嫌疑人”。打开王大鹏的人人网页面,可以看到他一直在做有关小黄鸡的程序测试。根据王大鹏的人人网信 息显示,“小黄鸡的爸爸”并非只有他一人,同校的樊栖江也给小黄鸡加了屏蔽微信广告功能。在网上,王大鹏还呼吁大家一起来开发,链接了开发页面,优化进程 一目了然,目前还在不时更新中。
“小黄鸡”在网络的迅速走红,完全出乎了王大鹏的意料。“最初是用自己的笔记本做服务器,现在一共三台服务器,还觉得不够用。”目前,“小黄鸡”还是 由他一人以非盈利模式运营,还没有商家联系其产品。面对“粉丝”数量持续暴涨,他甚至还没有下一步打算,“我考虑应先好好工作”
与国内很多社交网站一样,在赢得了大学生团体后,人人网小黄鸡带动了中文虚拟助手软件的盛行。各种各样的“小黄鸡”在各种平台与人沟通,为人解压。
自动聊天“神器”“小黄鸡”爆红人人网
“我喜欢和你聊天,关注我之后在状态里@我或者回复我,我就会去回复你哦。除此之外,也可以开小窗和我私聊哦。”如此健谈的“小黄鸡”日前在网上实实在在火了一把,面对各种网友的“调戏”,小黄鸡的回答总是充满幽默感。
这个建立在某社交网站公共主页上的“小黄鸡”,只要网友在发言中@“小黄鸡”或者直接向它提问,这个小东西就会瞬间冒出来,以一种可爱俏皮又不失智慧的口吻和你对话。虽然有时答非所问,但诙谐幽默的回答,让大学生们“大呼神奇”。
从2012年12月31日发出第一条状态至今,“小黄鸡”一个多月就俘获了近220万“粉丝”的心,每条状态都有十多万的回复量。
“好像1月开始的某一天,‘小黄鸡’就突然火了,满屏幕都是关于它的消息。”正在一所国内著名高校读大三的史末野还记得第一次看到“小黄鸡”的感受,“几乎没有人不去和它聊几句,特别好奇它的回复。”
对“小黄鸡”的爆红,它的“爸爸”王大鹏很淡定,他说,当时做出“小黄鸡”是“受元芳启发”。“元芳体”走红时,豆瓣网上有个学弟注册“元芳”为账号,只要网友给他留言,该账号就能自动回复“此事必有蹊跷”、“大人真乃神人也”等等。
受此启发,“无聊”的王大鹏决定写个可以自动回复的程序,在研究、借鉴了一款来自韩国的聊天机器人软件后,短短几天“小黄鸡”便诞生了。
王大鹏写出“小黄鸡”的程序之后,就在GitHub网站上把整个程序的代码公开,王大鹏说,“我希望能集许多程序员的智慧,一起给‘小黄鸡’写插件。”目前,已经开发出了查询天气、查询空气质量、维基百科、数学计算、24点、查询地震等插件功能。
“只要感受是真的,没人在乎与自己联系的是不是一条狗”
早在此之前,腾讯公司也陆续推出过类似的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小Q,直接加他为好友,就可以随时和他聊天了。“小Q很聪明好学,你可以教他说话,也可以 请他帮忙查询邮编、手机号,或是成语解释、英语翻译等等。”在一所国内高校担任舆情办公室助理的杨朋回忆道,“当时小Q只是一部分人使用,不像如今的‘小 黄鸡’这么火爆。”
谈及“小黄鸡”较小Q被更多人熟知的原因,互联网业内人士分析说:“‘小黄鸡’建立在社交网站的公共分享平台上,用户实名制注册,当你看到其他人有关‘小黄鸡’的状态时,你就会有欲望自己试一下。”
何卓鑫就是看到别人的状态回复才开始成为“小黄鸡”的粉丝的。“当时正值考试季,看到好多人@‘小黄鸡’吐槽考试,回复得非常有意思”,于是,他也成了“小黄鸡”220万粉丝的一员,“即使你说了同一句话,它也会给你不同的回复。”
“非常期待更出乎意料的回复。”何卓鑫说,身边的人都在和“小黄鸡”聊天,“有些话你不会对网络上的朋友说,也不会对身边的人讲,但是你轻而易举地就对小黄鸡说了出来。”
正在读大一的李艺童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开始喜欢和“小黄鸡”聊天的。“只要你有话对它说,它就会秒回你,不必担心任何人际关系,更不必担心因为自己讲错话得罪别人。”
“小黄鸡”的魅力甚至飘扬过海。在国外读大三的常悦说,“我们平时会很无聊,常常想找人聊天,但是害怕打扰别人,‘小黄鸡’的出现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让我感觉很实在”。
李艺童笑称,“只要感受是真的,没人在乎与自己联系的是不是一条狗。”
“小黄鸡”爆红的背后是现实世界的孤独
科技每天都在更新,人们也每天享受着科技带给我们的便利。但多数时候,人们是在跟屏幕交流,而不是实实在在的人。人们在社交网络更新自己的心情、动态、行程,网络上熟悉的陌生人取代了熟稔的亲朋好友。
在这个陌生的世界里,虚拟身份比真实身份更具符号性和辨识性。“现实中我们可能不认识,但是报上网名,发现我们早已彼此互粉。”目前已经在一家私企工作的赵洋谈到当下的人际交往时说,“认识新朋友的第一步不是你加我微博就是我加你QQ。”
而网络世界的社交繁盛,实际上反映的是人们在现实世界的孤独。能自动回复聊天的“小黄鸡”横空出世,恰恰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这个观点。
青少年健康人格工程2010年调研报告显示,各年龄段青少年在人际交往方面均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80%以上的大学生均有不同程度的孤单感;一些大学生认为,人际交往能力差是降低自信的重要原因。
“我们在社交网络上关注正在发生的事和正在发声的人,到了现实的生活里,这也是朋友之间的话题,一旦网络上的热点都聊过了,就会陷入无声的尴尬。”姜子曦谈到这种尴尬时说,“大家齐刷刷向手机和平板电脑求助,于是,你刷你的微博,我看我的人人。”
也许正因为如此,网络上的热点从来都是来得快去得也快,难以持久。玩了一段时间“小黄鸡”之后,姜子曦觉得“不过如此”,便“不再理会,到网上寻找新的好玩的东西去了。”
[新闻解读]
“真实暴露”还是恰当“粉饰”?好友列表的人越多越好吗?
在社交网络上, 网友们通过写日志、发状态、秀照片等形式进行自我展示的时候有两种策略。一种是甄选式的,用令人喜欢和符合社会期待的方式更多晒出自己的积极面;另一种是 忠于真我式的,管它好的坏的都加以公开,无论喜事还是糟心事都放上去说道说道,暴露的是全然真实的自我,这意味着更深层次的自我暴露。
研究发现这两种在社交上自我展示的方式都可能促进心理健康,但背后的机制是不同的。
选择积极展示策略的人,通过积极的形象塑造,让自己情绪更好,自己也更多关注自身的积极面,这样起到了自我肯定和对积极面的自我强化作用。而未加过滤的自 我暴露方式,让自己的心情原汁原味地呈现在线上好友面前,这样在心情不好的时候,等于向大家发出了求救信号,大家的安慰、支持也就更容易被自己接收到。
具体要选择哪种暴露方式,就要看自己的情况了。如果整天发一些牢骚的,吐槽的状态,有可能会恶性循环式地强化了自己的负性情绪;但在自己真的需要被支持被倾听的时候,就不要佯装坚强了,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脆弱吧,这样朋友才知道是时候走近你,鼓励你了。
你在社交网络上好友有多少?你是不是羡慕过那些好友超多的个人主页?但其实社交网上的庞大好友数量并不意味当事人从社交网上受益更多。
以脸谱网(Facebook)为例,研究发现人们在社交网络上的好友数量与从社交网络上感受到的社会支持是成 倒U型曲线的关系。也就是说,好友列表里的人太少和太多都和相对较低的社会支持感相关,而那些好友列表的人数处于中间位置的人最可能从社交网络上感受到最 多的社会支持,比如认为好友会记得自己的生日,会帮自己解决问题,祝贺自己的成就等等。这可能是因为若你线上好友过多,与你关系“肤浅”的也就多了,盲目 地追求数量,友谊质量也就无暇顾及了。那些半生不熟的人只会是你发布的新鲜事的观众,你或悲或喜,他们就在那里,袖手旁观而已。那么多线上好友,还不如一 只小黄鸡呢!怪不得,有的人好友多且鱼目混杂到一定程度就开始删人了,算是明智之举吧。
[新闻观察]
“小黄鸡”背后是现实世界的孤独
科技每天都在更新,人们也每天享受着科技带给我们的便利。但多数时候,人们是在跟屏幕交流,而不是实实在在的人。人们在社交网络更新自己的心情、动态、行程,网络上熟悉的陌生人取代了熟稔的亲朋好友。
在这个陌生的世界里,虚拟身份比真实身份更具符号性和辨识性。“现实中我们可能不认识,但是报上网名,发现我们早已彼此互粉。”目前已经在一家私企工作的赵洋谈到当下的人际交往时说,“认识新朋友的第一步不是你加我微博就是我加你QQ。”
而网络世界的社交繁盛,实际上反映的是人们在现实世界的孤独。能自动回复聊天的“小黄鸡”横空出世,恰恰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这个观点。
青少年健康人格工程2010年调研报告显示,各年龄段青少年在人际交往方面均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80%以上的大学生均有不同程度的孤单感;一些大学生认为,人际交往能力差是降低自信的重要原因。
“我们在社交网络上关注正在发生的事和正在发声的人,到了现实的生活里,这也是朋友之间的话题,一旦网络上的热点都聊过了,就会陷入无声的尴尬。”姜子曦谈到这种尴尬时说,“大家齐刷刷向手机和平板电脑求助,于是,你刷你的微博,我看我的人人。”
也许正因为如此,网络上的热点从来都是来得快去得也快,难以持久。玩了一段时间“小黄鸡”之后,姜子曦觉得“不过如此”,便“不再理会,到网上寻找新的好玩的东西去了。”
[新闻观点]
其实,很多网友不愿意相信小黄鸡就是一个机器人,如一位网友所说:谁不希望有一个随叫随到,陪你聊天,倾听你心事的人?人们都希望被陪伴,被关怀,无论是在爱情、亲情中,还是在社交网络上。小黄鸡的出现,或许就是顺应了人们的这种心理。
[微言大义]
@朱启明与你聊天:“小黄鸡”爆红的背后是现实世界的孤独。能自动回复聊天的“小黄鸡”横空出世,恰恰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这个观点。
@爱小黄鸡:红透人人网的小黄鸡, 其实,作为一个自动回复系统, 很多话,它还不能正常理解, 所以啊,不得不说,人类,即便是研究出了最好的机器, 终究理解不透感情和话里话外的那些事!
@虾米蘸醋:跟无生命的程序小黄鸡聊天都比跟真人聊天聊得开心,这是怎么了?因为小黄鸡从来都不会不理你……可是,它不会主动问你,程序也只是程序。后来我又觉得其实找贱鸡聊天的人也许内心都是极度空虚的。
据中国青年报 “我喜欢和你聊天,关注我之后在状态里@我或者回复我,我就会去回复你哦。除此之外,也可以开小窗和我私聊哦。”如此健谈的“小黄鸡”日前在网上实实在在火了一把,面对各种网友的“调戏”,小黄鸡的回答总是充满幽默感。
这个建立在某社交网站公共主页上的“小黄鸡”,只要网友在发言中@“小黄鸡”或者直接向它提问,这个小东西就会瞬间冒出来,以一种可爱俏皮又不失智慧的口吻和你对话。虽然有时答非所问,但诙谐幽默的回答,让大学生们“大呼神奇”。
从2012年12月31日发出第一条状态至今,“小黄鸡”一个多月就俘获了近220万“粉丝”的心,每条状态都有十多万的回复量。
“好像1月开始的某一天,‘小黄鸡’就突然火了,满屏幕都是关于它的消息。”正在一所国内著名高校读大三的史末野还记得第一次看到“小黄鸡”的感受,“几乎没有人不去和它聊几句,特别好奇它的回复。”
对“小黄鸡”的爆红,它的“爸爸”王大鹏很淡定,他说,当时做出“小黄鸡”是“受元芳启发”。“元芳体”走红时,豆瓣网上有个学弟注册“元芳”为账号,只要网友给他留言,该账号就能自动回复“此事必有蹊跷”、“大人真乃神人也”等等。
受此启发,“无聊”的王大鹏决定写个可以自动回复的程序,在研究、借鉴了一款来自韩国的聊天机器人软件后,短短几天“小黄鸡”便诞生了。
王大鹏写出“小黄鸡”的程序之后,就在GitHub网站上把整个程序的代码公开,王大鹏说,“我希望能集许多程序员的智慧,一起给‘小黄鸡’写插件。”目前,已经开发出了查询天气、查询空气质量、维基百科、数学计算、24点、查询地震等插件功能。
“只要感受是真的,没人在乎与自己联系的是不是一条狗”
早 在此之前,腾讯公司也陆续推出过类似的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小Q,直接加他为好友,就可以随时和他聊天了。“小Q很聪明好学,你可以教他说话,也可以请他帮 忙查询邮编、手机号,或是成语解释、英语翻译等等。”在一所国内高校担任舆情办公室助理的杨朋回忆道,“当时小Q只是一部分人使用,不像如今的‘小黄鸡’ 这么火爆。”
谈及“小黄鸡”较小Q被更多人熟知的原因,互联网业内人士分析说:“‘小黄鸡’建立在社交网站的公共分享平台上,用户实名制注册,当你看到其他人有关‘小黄鸡’的状态时,你就会有欲望自己试一下。”
何卓鑫就是看到别人的状态回复才开始成为“小黄鸡”的粉丝的。“当时正值考试季,看到好多人@‘小黄鸡’吐槽考试,回复得非常有意思”,于是,他也成了“小黄鸡”220万粉丝的一员,“即使你说了同一句话,它也会给你不同的回复。”
“非常期待更出乎意料的回复。”何卓鑫说,身边的人都在和“小黄鸡”聊天,“有些话你不会对网络上的朋友说,也不会对身边的人讲,但是你轻而易举地就对小黄鸡说了出来。”
正在读大一的李艺童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开始喜欢和“小黄鸡”聊天的。“只要你有话对它说,它就会秒回你,不必担心任何人际关系,更不必担心因为自己讲错话得罪别人。”
“小黄鸡”的魅力甚至飘扬过海。在国外读大三的常悦说,“我们平时会很无聊,常常想找人聊天,但是害怕打扰别人,‘小黄鸡’的出现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让我感觉很实在”。
李艺童笑称,“只要感受是真的,没人在乎与自己联系的是不是一条狗。”
“小黄鸡”爆红的背后是现实世界的孤独
科技每天都在更新,人们也每天享受着科技带给我们的便利。但多数时候,人们是在跟屏幕交流,而不是实实在在的人。人们在社交网络更新自己的心情、动态、行程,网络上熟悉的陌生人取代了熟稔的亲朋好友。
在这个陌生的世界里,虚拟身份比真实身份更具符号性和辨识性。“现实中我们可能不认识,但是报上网名,发现我们早已彼此互粉。”目前已经在一家私企工作的赵洋谈到当下的人际交往时说,“认识新朋友的第一步不是你加我微博就是我加你QQ。”
而网络世界的社交繁盛,实际上反映的是人们在现实世界的孤独。能自动回复聊天的“小黄鸡”横空出世,恰恰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这个观点。
青少年健康人格工程2010年调研报告显示,各年龄段青少年在人际交往方面均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80%以上的大学生均有不同程度的孤单感;一些大学生认为,人际交往能力差是降低自信的重要原因。
“我们在社交网络上关注正在发生的事和正在发声的人,到了现实的生活里,这也是朋友之间的话题,一旦网络上的热点都聊过了,就会陷入无声的尴尬。”姜子曦谈到这种尴尬时说,“大家齐刷刷向手机和平板电脑求助,于是,你刷你的微博,我看我的人人。”
也许正因为如此,网络上的热点从来都是来得快去得也快,难以持久。玩了一段时间“小黄鸡”之后,姜子曦觉得“不过如此”,便“不再理会,到网上寻找新的好玩的东西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