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仲连,史称鲁仲连子,鲁连子,又称鲁仲子或鲁连。生卒年代不详。钱穆先生推算约为前305一前245年;王德敏、周立升推算约为前320—前250年;西德基推算约为前300一前250年。里籍亦不可确知。太史公谓为“齐人”,未免太宽泛了点。王士桢《皇华纪闻》中说;“茌平县有鲁连村。吾邑之北近古狄城,亦有鲁仲连陂,鲁仲连冢。”又在《池北偶谈》中说:“新城(今桓台早)东北锦秋湖上,有鲁仲连陂,传为鲁仲连所居。”明嘉靖年间纂修的《新城县志》中说;“去城二十里,今华沟,古鲁连陂也,有鲁连井。”又说;“桓台锦秋湖畔锦秋庄,稍北有鲁仲连墓,即古狄城旧址,先生逃隐地。”《青州府志》中说:“新城清凉台,一名青冢,在会城湖中,相传为颜躅故居,地近鲁连陂,画水之所汇也。颜、鲁殆同里人邪?”今锦秋湖心立有“五贤祠”,鲁仲连即为所祀五贤之一。大概,鲁仲连生于茌平,而死于新城吧?
鲁仲连是战国末期稷下学宫中的后起之秀。有关他的故事传说,脍炙人口,广为流传。在他身上,闪烁着我国古代知识分子智慧的火花和嘉行懿德的光彩。
一、佼佼雄辩家,务实不空谈
据史载,鲁仲连自幼勤奋好学,博闻强记,思维敏捷,口若悬河,但不尚空谈,唯务时事,可谓一代赋有特色的辩才。他曾拜徐劫为师,攻“势数”之学,登堂入室,颇得真传,显出了过人的聪颖,被时人称为千里驹。他三难闻名遐迩的四公子之一盂尝君便是明证。一次是批评孟尝君并非好士:“鲁仲连谓孟尝:‘君好士也!雍门养椒亦,阳得子养,饮食衣裘,与之同之,皆得其死。今君之家,富于二公,而士未有为君尽游者也。’君曰:‘文不得是二人故也。使文得二人者,岂独不得尽。’对曰:‘君之厩马百乘,无不被绣衣而食菽粟者,岂有麒麟*耳哉?后宫十妃,皆衣缟疗,食粱肉,岂有毛*、西施哉?色与马,取于今之世,士何必待古哉?故曰:君之好士未也。”(《战国策·齐策四》)另一次是规劝孟尝君勿逐舍人:“孟尝君有舍人而弗悦,欲逐之。鲁连谓孟尝君曰:‘猿弥猴错木据水,则不若鱼鳖。历险乘危,则骐,骥不如狐狸。曹沫之奋三尺之剑,一军不能挡。使曹沫释其三尺之剑,而操铫55与农夫居垅亩之中,则不若农夫。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今使人而不能,则谓之不肖;教人而不能,则谓之拙。拙则罢之,不肖则弃之。使人有弃逐不相与处,而来害相报者,岂非世之立教首也哉!’盂尝君曰;‘善。’乃弗逐。”(《战国策·齐策三》)还有一次是与孟尝君论“势数”:“孟尝君曰:‘吾闻先生有势数,可得闻乎?’连日:‘势数者,辟若门关:举之而便,则可以一指持中而举之;非便,则两手不胜。关非益加重,两手非加罢也,彼所起者,非举势也,彼可举然后举之,所谓势数。”(《太平御览》卷184)然而使鲁仲连少年成名,为人乐道的却是责难田巴。田巴是当时有名的稷下辩士。据说他;“毁五帝,罪三王,訾五伯,离坚白,合同异,一日而服千人。”结果却败在鲁仲连手下,而且败得心悦口服:“鲁连曰:‘臣闻堂上之粪不除,郊草不芸;白刃交前,不救流矢。何则?急者不救,则缓者非务。楚军南阳,赵伐高唐,燕人十万之众在聊城而不去,国亡在旦暮耳,先生将奈何?’田巴曰:‘无奈何。’鲁连日;‘夫危不能为安,亡不能为存,则无为贵学士矣。今臣将罢南阳之师,还高唐之兵,却聊城之众,为所贵谈,谈者其若此也。先生之言,有似枭鸣,出声而人恶之,愿先生之勿复谈也。’田巴曰:‘谨闻教。”次日并当着徐劫赞美鲁仲连说:“生生之骑乃飞兔骠衰也,岂特千里哉。”(《太平御览》卷464)田巴从此杜口易业,终身不复谈。据说,鲁仲连时年仅有十二岁。
二、当世贵不羁,遭难能解纷
鲁仲连是一个天性喜自然,不为笼中雀的人。“松枞高干仞而无枝,非忧王室之无柱也”(《水经注·汶水》卷24)。“东山有松,千仞无枝,非为正直,无枉自然。”(任昉《齐竞陵文宣王行状》注)是他逼真的写照。
鲁仲连更是一个位卑未敢忘忧国,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所贵天下之士者,为排患释难,解人缔结。”(《艺文聚类·服饰部上·杖》)是他发自肺腑的心声。
鲁仲连终生不仕,以一介布衣周游列国,为人排忧解难,迷津示途。前284年,乐毅率五国联军攻齐,半年内下齐七十余城。五年后,田单以即墨为根据地反攻复国,“所过城邑皆畔燕而归田单”,唯独狄邑负隅顽抗。田单在攻打狄邑前夕拜访鲁仲连。鲁仲连断言此行必定无功。田单不以为然,他自恃兵强马壮,已远非昔比,前曾“破万乘之燕,复齐墟”,今天“克狄,如反掌耳”。结果“三月不克”。田单又去请教鲁仲连不克原因,并求破敌之策。鲁仲连坦率地说:“当初你在即墨时,与士兵同甘苦,共患难,冲锋陷阵,身先士卒。那时,‘将军有死之心,而士卒无生之气’,故能胜利。如今你被封邑加爵,‘黄金横带’,只顾养尊处优,‘有生之乐,无死之心’,所以不能胜者也。”田单听后如大梦方觉。第二天亲临前阵,巡视城防,挥旗擂鼓,一举攻克了狄城。其后不久,田单在收复聊城时,又遇到了燕国大将燕冲强有力的顽抗,围城年余都未攻下。田单又派人请来鲁仲连。鲁仲连在听了整个战况的介绍后,便提笔给燕冲写了一信,然后用箭射进城中。燕冲读罢鲁仲连的信,恸哭三天三夜,最后在矛盾纽结不可排解的心境支配下拔剑自刎了。燕军不战而溃,田单收复聊城。真是:鲁仲连“一箭书”,退燕百万兵。
最让人称道的恐怕要算鲁仲连痛斥辛垣衍、义不帝秦的故事了。
对此,太史公叹曰:“鲁连其指意虽不合大义,然余多(赞美)其在布衣之位,荡然肆志,不诎于诸侯,谈说于当世,折卿相之权。”(《史记·鲁仲连本传》)《索隐述赞》曰:“鲁连达士,高才远致。释难解纷,辞禄肆志。齐将挫辩,燕军沮气。”
三、功成不受贵,高节卓不群
鲁仲连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更在于功成不居,千金无取,高官不受,不为名利所动,表现出超人的高风亮节。
齐国聊城收复后,齐将田单向齐王陈说鲁仲连的功劳,想让齐王为他加官封爵,鲁连坚辞不受。邯郸解围后,平原君欲封鲁仲连,他再三谢绝了。平原君又“以千金为鲁连寿”,鲁仲连却轻蔑地一笑说:“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取也。即有取者,是商贾之士也,而连不忍为也。”说罢,辞别平原君飘然而去,遂归隐于东海。东海,又称少海,即今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境内的锦秋湖。湖南岸有个华沟村,古称鲁连陂,就是当年鲁仲连隐居的地方。
鲁仲连的智慧、鲁仲连的高洁、鲁仲连的洒脱飘逸、鲁仲连的侠肝义胆、鲁仲连的巍峨奇伟,赢得了多少后人的景仰!谨以诗仙李白《古风》一首作证: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耀。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吾亦淡荡人,拂衣可同调。
燕国攻打齐国,夺取了七十多座城,只有莒和即墨两地保存下来。齐将田单就以即墨为据点大败燕军,杀死燕将骑劫。
当初,有位燕将攻占了聊城,可是却被人在燕王那里进了谗言,这位燕将害怕会被处死,就死守在聊城不敢回国。齐将田单为收复聊城,打了一年多,将士死伤累累,可聊城仍然岿然不动。
齐国谋臣鲁仲连就写了一封信,绑在箭杆上,射到城内,信中这样对燕将讲:“我听说,智者不去做违背时势、有损利益的事,勇士不去做害怕死去而毁掉荣誉的事,忠臣总是处处为君王着想而后才想到自己。现在将军竟因一时的激愤,而不顾燕王失去一位大臣,这不是忠臣所为;城破身死,威名不会在齐国传播,这不是勇士的举动;战功废弃,英名埋没,后人不会称道,这不是聪明人的举动。因此,明智的人不会踌躇不决,勇敢的人不会贪生怕死,如今生死荣辱、尊卑贵贱,都取决于一时的当机立断,希望将军能够三思而行,不要与普通人一般见识。
而且楚国进攻南阳、魏国进逼平陆,齐国压根就没有分兵拒击的意思,认为失去南阳之害,不及攻取聊城之利,所以一心一意攻打聊城。如今秦王出兵助齐,魏国再不敢出兵平陆;秦齐连横之势已定,楚国此刻岌岌可危。何况即便弃南阳、失平陆,只要能保全聊城之地,齐国也会一意孤行,在所不惜。如今楚、魏先后退兵,可燕国的援军仍然毫无消息,齐国既没有了外患,就会与你相持下去直至最终定出成败。一年之后,我恐怕就见不到将军之面了。
总之,攻取聊城是秦国既定不变的方略,你切莫举棋不定。将军知道吗?目下燕国内乱,君臣失措,上下惶惑。燕将栗腹率领百万军队进攻赵国,却屡战屡败,燕国本是万乘强国,却被赵国围困。土地被掠夺,国君遭困厄,为天下诸侯耻笑。现在,大臣不足以倚仗,兵祸连连,国难深重,民心涣散。燕王正处在心惊胆战、孤立无援的境地,而你却能指挥早已疲惫不堪的聊城子民,抗拒整个齐国的兵马,已历一年,聊城现今仍安如磬石,将军确如墨翟一般善于攻守;士兵们饥饿到食人肉炊人骨的地步,而始终没有背弃你的想法,你确如孙膑、吴起一样善于用兵。就凭这两条,将军足可成名于天下!
因此,我替你打算,不如罢兵休斗,保全车仗甲胃,回国向燕王复命,他一定会很高兴。燕国的官吏子民见到你,会如同见到父母一般敬爱热情,新朋故交会抓着你的胳膊赞扬将军的赫赫战功,这样将军就会名扬天下。然后,将军上可辅佐国君,统制群臣;下可存恤百姓,奉养说客;矫正国弊,改革陋俗,完全能够建立更大的功名。如果将军不愿回去,是否能考虑一下抛弃世俗的成见,隐居于齐呢?我会让齐王赐你封地,与秦国的魏冉、商鞅般富有,代代相袭,与齐并存,这是另一条出路。这两者,一是扬名当世;一是富贵安逸,希望你慎重考虑,选择其中一种。
我还听说过于看重小节,难以建树大功;不堪忍受小辱,难以成就威名。从前管仲弯弓射中桓公的带钩,这是篡逆作乱;不能为公子纠死义,这是贪生惜命;身陷囚笼,这是奇耻大辱。有了这三种行径,虽乡民野老也不会与之交往,君主也不会以之为臣。如果管仲因此困辱抑制自己的志向,不再出仕,以卑贱的劳作辱没一生。可是他却在身兼三种恶行的情况下,执掌齐国政事,扶正天下,九次召集诸侯会盟,使桓公得以成为春秋五霸之首,他自己也名满天下,光耀邻邦。
曹沫是鲁国的将军,三战三败,失地千里。如果他发誓永远不离开疆场,不顾后果一意孤行,他一定会战死沙场,那就不过是一个丧师身殁的败将而已。这样一来,就不能称为勇士;功名淹没,不能算是聪明。可是,他能隐忍三次败北的耻辱,与庄公重新谋划。齐桓公威服天下之后,召集诸侯会盟,曹沫就凭着一柄宝剑,在祭坛之上劫持桓公,从容不迫,义正辞严,一朝收回失地,天下为之震动。他的威名更远播吴楚而名重后世。以上说的管仲、曹沫两个人,并不是不能遵行小节,为小耻而死,只是他们认为功名未立,壮志未酬,愤而求死是不明智的做法。所以才决定抛弃愤恨之心,成就一生的功名;忍受一时耻辱,建立万世功业。他们的功业可与三王争高低,声名可与天地共短长,愿将军三思而后行!”
燕将深为折服,答复鲁仲连说:“谨遵先生之命。”于是,背着兵器撤军回国。因此说,解除齐兵对聊城的围困,使百姓免遭刀兵之祸,全是鲁仲连的功劳呀!
鲁仲连,战国时齐国的高人,他胸藏甲兵,腹有奇谋,却不想做官,他性情孤僻,行为近于狷介,经常混迹在齐赵的地面上,一代布衣可权行州域,力折公候,可见他当时知名度有多高。他舌灿莲花,是战国一代辩士,却从不追求私利,哪里有危难就到哪里,功成身退不要任何封赏,这和苏秦张仪之流又是大大的不同了,倒有点像墨家的人。
鲁仲连少年成名,当时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孟尝君三次请鲁为门下食客。鲁仲连性格豪逸,崇尚自由并不喜欢当个寄人篱下受人管束的食客。况且他也瞧不上孟尝君门下那些鸡鸣狗盗之徒,不与他们为伍。三次严词拒绝了孟的邀请,让孟尝君也弄得很自讨没趣。
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秦军坑杀40多万赵卒,进而包围赵都邯单,逼迫赵国尊秦王为帝,天下丧胆,诸候们没人敢来营救赵国。就连盟国魏国派的兵也只走到半路上停下来不敢走了,反而派了客将军新垣衍悄悄潜入邯郸劝说赵王尊秦为皇帝。这时鲁仲连也赶到了赵国,听到了这回事,就跑去找平原君说:秦人打到你家门口了你不反抗想干什么?平原君皱着眉头说:我能干什么?之前40万都给打光了,现在秦兵围城我也没办法退兵,魏王又派来了新垣衍来让我们王尊秦为帝,现在这个人还在这里,我也不敢说抵抗的话。鲁仲连指着平原君说:之前还以为你是个人物,现在才知道你根本算不上个人物,新垣衍在哪,你把他叫来,我帮你把他骂回魏国去。于是通过平原君把他带到新垣衍面前,鲁仲连指着新垣衍说出了魏王只顾个人安危而不顾大局终将也得把魏国拱手让给秦国。并以商纣对待商末三贤王的历史事件, 说明秦称帝后必如商纣对待诸侯一样对待投降他的诸侯,魏王也将来也不会有好下场。他以为能救魏赵的唯一办法只能在战场上打败秦兵,激励魏国在战场上一决胜负;如果秦王称帝,不仅魏国没了, 而新垣衍也会一无所有。《史记》上的这套说辞不一定是当时的原话,有可能是后来文人再编出来,但可以肯定的是当时鲁仲连的一席话说得新垣衍灰溜溜走了,不敢再说尊秦为帝的事情了 。
秦将听说了鲁仲连的事后知道魏齐很可能联手,下令退军五十里。这时刚好平原君的妻舅魏无忌带兵杀到,秦军遂退去。事后平原君要送给鲁仲连一座城池,鲁仲连辞让不要。平原君还要给他千斤黄金,鲁仲连笑着说:最贵重的莫过于天下之士的气节,就是做好事不要钱,我又不是生意人,做点事情就收钱那不就卖自己吗?说完辞别平原君走了,一辈子再也不见他。
20年后燕用乐毅连下齐国70余城,燕王死了太子猜忌,乐毅便丢下兵权跑了,田单用火牛阵大破燕军,齐人开始反攻,势如破竹,三个月夺回50余座城池,但打到聊城时死了很多兵久攻不下,田单急死了,这时鲁仲连来到战场,他写了一封信射进城中,城中燕国将军看到鲁仲连的信后大哭三天自后自杀,罢兵城降。这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一封书信退雄兵的美谈,事后田单要重赏鲁仲连,但他坐船出海隐于波涛海岛莫知所终。
归隐东海是《史记》中说的,但后人却在好些地方考证出鲁连冢,不知真假,但我还是喜欢归隐东海的结局,因为高士就应该有高士的结局。鲁仲连被后人尊为鲁高士,可以说是战国第一大侠,他的行为与言谈让1000年后同样有着侠气的诗仙李白大为折服,在李白写的诗中有十来首出现过鲁仲连,且大多用以自比,足见诗仙也把他当成了自己的偶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