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名言有哪些?孔子的十大经典名言名句和意思请看以下: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共同研究学习),不也快乐吗?
现代这句话经常被用以对远道而来(有知识有文化的人)的朋友表示欢迎,也表示老朋友见面很开心。
一个人有了原则(将心比心)站在朋友的立场想事情(关心朋友),朋友自然就会交好,不是很快乐吗?
出自《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四海:指全国。全国的人民都象兄弟一样。
【出处】: 《论语·颜渊》:“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故事】: 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司马牛问孔子怎样做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害怕,经常反省自己。司马牛见到师兄子夏后忧愁地说自己没有兄弟。子夏安慰他说君子和人交往态度恭瑾而合乎礼节,那么普天之下到处都是兄弟。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名言。整句话解释为,如果自己身体不想要的结果或精神不情愿被这样对待,就不要使得别人遭受不想要的结果和得不到想要的对待。
原文出处: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4、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出自于《论语·雍也》: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此句意指:仁爱之人,自己决定对人建立仁爱之心,别人才会对你仁爱,自己决定对人豁达(宽容),别人才会对你豁达(宽容)。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孔子的一个重要思想,也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如果能够“推己及人”也就做到了“仁”。
5、德不孤,必有邻。
“德不孤,必有邻”释义——道德价值绝不是独立存在的,必然有其成长的社会基础。
出自《论语.里仁》
6、礼之用,和为贵。
解释:礼的作用,在于使人的关系和谐为可贵。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第一》
曾子觉得,有子说:”礼的作用,在于使人的关系和谐为可贵。先王治国,就以这样为’美’,大小事情都这样。有行不通的时候,单纯地为和谐而去和谐,不用礼来节制,也是不可行的。“
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句话几乎是家喻户晓的话,出自于《论语·述而》。原文是:“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孔子说: “别人的言行举止,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选择别人好的学习,看到别人缺点,反省自身有没有同样的缺点,如果有,加以改正。”
8、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解释: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谋划,就会有即将到来的忧患。逻辑上是,人之所以有今日之忧,是因为以前没有考虑得长远。也可理解为,人一直没有长远的考虑,那忧患一定近在眼前。
出处:《论语·卫灵公》:“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译文:《论语·卫灵公》:“孔子说:“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9、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有仁爱之心的人,不会有忧愁,他会用宽容来对待给他带来忧愁的人和事;有大智大慧的人,遇见有迷惑的事物,不解的地方,他会利用他的聪明才智去求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勇敢的人,面对强敌,是不会有所畏惧的,他会义无反顾的去迎接挑战。
典故: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司马牛请教如何去做一个君子,孔子回答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司马牛不大明白,接着又问:“不忧愁不恐惧,这样就可以 称作君子了吗?”孔子的回答是:“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也就是说,如果自己问心无愧,那有什么可以忧愁和恐惧的呢?当然,君子坦荡荡,不仅是一个行为 端正的问题,同时也来自于人的内在品德。古人认为,君子有三种基本品德——仁爱、智慧和勇敢。孔子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也就是说人如果 有着一颗博爱之心,有着高远的人生智慧,有着勇敢坚强的意志,那么他就必然会具有良好的心理和精神状态,从而心底宽广、胸怀坦荡。
10、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谓军队的首领可以被改变,但是男子汉(有志气的人)的志向是不能被改变的。出自《论语·子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