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皇帝用臭鱼祭祖 明代皇家为什么用臭鱼祭祖?

北京十三陵是明代帝王陵墓群,不过有三位皇帝的陵墓不在这里。一是开国皇帝朱元璋,再有就是建文帝和景泰帝。

  建文帝因靖难之役下落不明,自然是“死无葬身之地”。景泰帝则因英宗复辟而被剔除于帝王序列之外,陵墓只好另选别址。至于朱元璋,因明朝开国定鼎于南京,所以他死后独葬于钟山,即今中山陵西侧之明孝陵是也。——自从明成祖朱棣迁都于北京,以后诸帝就都葬在北京。不过终永乐一朝,北京一直称“行在”(即临时首都),南京仍是正牌京师。

  如此一来,祭祖就发生了一点问题。——明代礼制有时享、荐新之礼。南方的鲜梅、枇杷、鲜笋、鲥鱼等新鲜果品水产,于每年农历五月十五日先“进鲜”于南京孝陵,待开国皇帝朱元璋“尝了鲜”,才运往北京,荐于太庙。

  可惜那时没有空运、高铁,只能走水路。五月中旬装船,运到北京已是六月末,赶在七月一日荐于太庙。这前后一个半月,正值夏季最热的时候。一开始也采取一些措施,如冰镇——这批贡物也因此号称“冰鲜”。船每到一处,都要换冰,急如星火。即便如此,运到北京也已腐臭。

  到后来,负责押解的太监干脆不用冰镇。每到一处,也无需换冰,只让地方把冰折合成银子交到船上就是了——自然是落入太监私囊。于是乎这支载着神圣“贡物”的船队便散发着浓烈的臭气,一路驶往京城。



入都后,按程序要送往御膳房,经过洗涮,仍难掩恶臭,于是掺上鸡、猪、笋、腌菜等“精心”烹制,先荐于太庙,撤下后再进献皇上,然后赏给王公大臣。大臣人人感戴、夸说“珍味”,可谁也不真下筷子!

  有个大太监到陪都南京去做官,一天他忽然把厨师叫来责备说:为什么我到了南京,反而吃不上“鲜鲥鱼”?厨师回答:每餐都上鲜鲥鱼,您眼前的盘子里不就是吗?太监惊讶地看了半天,又嗅了嗅说:看模样倒像,怎么一点臭味没有呢!——听者无不捧腹大笑!

  此事所以可笑,缘于不知变通:当年定都南京时,孝陵及太庙同在一城;鲥鱼、鲜果等易腐供品晨献孝陵、夕荐太庙,本来是不出一天的事,自可保鲜无虞。待到迁都北京,太庙也一同迁至北京,孝陵却是不可妄动的(皇帝陵墓动一草一木都是死罪)——发生了改天换地的大变动,祭祖程序却不能做合理调适,列祖列宗及当朝君臣自然就躲不过这盘直塞鼻底的“臭豆腐”!

  发生这样的怪事,还由于此事过于神圣——中国人敬天法祖,四时年节要拿最鲜洁的食物祭献祖宗。古代还发生过因未能按时进献祭祀用品而引发战争的事。——越是神圣的事,越没人敢轻易变革,连一丁点的改变都会视为“大不敬”。当思想迷信到这般程度:口鼻的强烈感觉能引发呕吐、却都不能刺激僵化的大脑,啖腥食腐也只能是活该!

  尤其是,此事还牵连着利益。即便大臣不敢言,皇上若非鼻塞舌痹,难保不提出质疑。想来必有太监出来陈说祖宗之法不可擅改的“道理”——因为他们知道,一旦改革(例如就近捕鱼进献太庙),首先革掉的是他们的钱袋子! 而今不光有了超音速客机及先进的冷藏技术,即使万里运活鱼也不成问题。神龛中供臭鱼的现象,再也不会发生了。然而在个别领域,仍存在着类似现象:光鲜其表而腐败其里,人人尽知却因循难改——亟待我们因应大势、继续改革。因为有识者都知道:若到了香臭不分、大呼案上为何没有“鲜鲥鱼”的程度,那就不仅是令人捧腹的问题了。


相关阅读tag

每日推荐

情感美文tag

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