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母戊鼎已改为后母戊鼎 国宝更名掀起大波澜(图)
所谓“司”“后”之争,即上世纪初在古都安阳城北小屯村发掘出的迄今为止商代最大的青铜大鼎,到底该叫司母戊,还是后母戊?
最初给该鼎命名的是郭沫若老先生,称其为司母戊鼎,他认为,“司母戊”即为“祭祀母亲戊”。后来有专家提出异议,说“司”其实应该读“后”。
2011年3月底,中国国家博物馆新馆开馆,司母戊鼎正式由中国历史博物馆移至该馆,亮相时鼎前的标牌已赫然显示“后母戊鼎”。央视播出后,随即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司”“后”之争也由学界扩展到社会争论,令人尴尬的事情出现了:中国国家博物馆、殷墟博物苑、中国文字博物馆三个国内举足轻重的博物馆,在展示同一件青铜大鼎(殷墟、文字博物馆为复制品)时,出现了不同的称谓,位于首都的中国国家博物馆称“后母戊鼎”,而在其出土地——殷墟、国内唯一以文字为主题的国家级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它的释名为“司母戊鼎”。
参加11月4日安阳争论的,有从北京邀请来的分别代表“司”派和“后”派的四名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王宇信、北大教授葛英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王震中、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于成龙。
年过八旬的王宇信老先生,对司母戊更名一事一致持反对态度。“现在没人敢拍着胸口说读‘司’就一定错了,只是说读‘后’可能(也只是可能)更合适,既然这样就没有必要改,改了会带来一连串不必要的社会问题。”王宇信说。
于成龙说,国家博物馆此次对国宝更名,是经馆学部委员会一致同意并征求了相当一部分专家的意见后才进行更名的。更名引起的社会反应是我们始料不及的,但学术研究应当实事求是,知错就改,如果将来学术界发现释为“后”也是错误的,到时也必须要改。
甲骨文研究专家党相魁说,没有一套公认的文物更名程序,是造成国宝三馆俩名的主要原因。这时候,国家文化、文物管理部门该站出来说个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