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养生的好处 三伏天养生六大要诀: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也是多种疾病的高发期。当阳气最盛的时候,皮肤腠理开泄,机体代谢旺盛,经络气血流通,有利于药物的渗透和吸收,新陈代谢加快,是驱散体内寒邪的最佳时机。三伏天做养生有什么好处呢?下面我们来看看三伏天养生的好处和六大要诀。
三伏天养生的好处
所谓是三伏天就是一年中气温最高、潮湿、闷热的日子。今年的三伏天:初伏:7月13日至22日--10天;中伏:7月23日至8月11日--20天;末伏:8月12日至21日--10天,共40天。
基础理论
“冬病夏治”是中医学防治疾病的一个富有特色的重要方法,它是根据《黄帝内经》中“春夏养阳”的原则,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体表经络中气血旺盛的有利时机,通过适当地内服或外用一些方药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
可以说“冬病夏治”体现了中医学中人与自然相协调的整体观念和对疾病重视预防为主的理念。
历史渊源
所谓的三伏灸疗法,其源自于清朝,又名天灸。三伏灸是选择在三伏天贴敷,是根据中医“冬病夏治”的理论,对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冬天易发作的宿疾,在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这3天是人体阳气最盛的),以辛温祛寒药物贴在背部不同穴位治疗,可以减轻冬季发病的症状。
疾病虽在夏季少有发作,但其宿根常存体内,“夏治”是选择夏天炎热季节,采用适当药物进行治疗。
因夏季自然界阳气旺盛,人体阳气浮越,此时对阳虚者用助阳药,可更好的发挥扶阳祛寒、扶助正气、祛除冬病根因的作用,并可为秋冬储存阳气,阳气充足则冬季不易被严寒所伤,“冬病夏治”属于中医缓则治其本的治病原则。
适应症
1、 可以治疗多种反复发作及过敏性病症,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体虚感冒咳嗽;
2、 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虚寒头痛、颈肩腰腿痛、胸腹痛、痛经;
3、 慢性胃肠炎,溃疡病,慢性腹泄,慢性结肠炎,胃胀胃痛等。
4、 妇科宫寒痛经,月经不调,经血血块、颜色深,妇科炎症等。
5、 体虚怕冷,四肢不温,畏寒怕风,虚胖水肿等虚寒证。
连续贴敷三年以上,上述疾病大多能够明显减轻症状,减少发病率。
贴敷用药时间及注意事项
(1)一般小儿0.5-2小时,成人2-4小时。
(2)局部有痒、热、微痛感觉,甚至少数病人局部可出现水泡均为正常反应。
(3)贴敷后皮肤有明显色素沉着为正常反应。
(4)为了保证疗效,而又避免引发感染,应尽量减少水泡的发生。若敷药处皮肤有灼热疼痛感时,应及时取下药膏,并用清水轻柔洗净,严禁抓挠,一般可自行痊愈。如有严重水泡时,应及时到医院皮肤科就诊。
(5)患有严重湿疹、接触性皮炎等皮肤疾患;或皮肤有破损;或对贴敷药物过敏者,不宜敷贴。
(6)贴敷期间忌食辛辣油腻、冷饮,嘱多饮水;除去药物两到三个小时后用热水洗澡比较适宜,贴敷当日不宜游泳或洗冷水澡;注意皮肤清洁。若出现水泡,待水泡消退后再洗澡。
(7)2岁以下的婴幼儿因皮肤娇嫩,不宜贴敷。
(8) 有发热,流涕、咳嗽等症状的患儿不宜贴敷。
(9) 妊娠期妇女、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
贴敷后的反应
1、贴敷后局部皮肤微红或有色素沉着、轻度搔痒均为正常反应,不影响疗效。
2、贴敷后皮肤局部出现刺痒难忍、灼热、疼痛感觉时,应立即取下药膏,禁止抓挠,不宜擅自涂抹药物,一般可自行痊愈。
3、若皮肤出现红肿、水泡等严重反应,需及时皮肤科就医。
温馨提示:正在发烧的人或者有一些出血倾向的人应该禁止贴。
处方
1、慢性支气管炎、咳嗽咳喘、慢性咽炎:
定 定喘:第七颈椎棘突下定大椎穴,旁开0.5寸处。
心 心俞: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大 大杼: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天 天突:锁骨上窝中央。
2、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喷嚏、免疫力低下、体虚感冒
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肾俞: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膻中:人体前正中线、两乳头连线中点
命门:人体后正中线,第二腰椎和第三腰椎之间
3、肩颈酸痛、肩周炎、头胀酸痛、头重脚轻、上肢麻木、风湿类风湿关节炎以上肢症状明显
肩井:前直乳中,肩膀最高处
肩髎:当臂外展时,肩峰后下方凹陷处
天宗:肩胛骨冈下窝中央凹陷处,约肩胛冈下缘与肩胛骨下脚之间的上1/3处
大杼: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4、腰腿痛、腰膝酸软、坐骨神经痛、风湿身重、下肢麻木
肾俞: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大杼: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脾俞: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腰阳关:第四腰椎棘突下
5、宫寒痛经、下腹拘紧胀痛
命门:第二腰椎棘突下
肾俞:第二腰椎棘突下
八髎:俯卧,食指按于髂后上棘与后正中线之间; 小指按于骶角外上方; 中指与无名指按相等距离分开按放;
各指尖所到之处依次为
食指----------上髎
中指----------次髎
无名指-------中髎
小指----------下髎
脾俞: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6、慢性胃肠炎、慢性结肠炎、慢性腹泻、腹胀胃痛
脾俞: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胃俞: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大肠俞: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膈俞: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肝俞: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基础方
白芥子 4 细辛4 元胡 1 甘遂 1 猪牙皂 1 麻黄1
三伏天养生的好处和六大要诀:
1、避寒
别太贪凉。长时间呆在空调房里,身体调节能力容易失调,出现多种不适。因此,最好少开空调,小孩、孕妇及患有关节炎、风湿病、呼吸道疾病的老人就更要注意。
即使开,温度以26℃为宜,保证室内外温差别超过7℃;让空调风往上吹,避免直吹身体,还要护好颈、背、腹、腰、腿等部位。大汗淋漓后不要冲凉水澡,以免受到风寒湿邪侵袭。
夏日贪吃生冷瓜果,容易引发胃肠炎。吃冷饮时最好等到食物的温度接近体温时再慢慢咽下,以免刺激胃肠道,且吃的时间最好选择阳气最旺的正午到下午3点之间。受寒后,可以喝姜茶发汗散寒。
2、开胃
饮食开胃。一进三伏天,很多人就会受到“苦夏”的困扰,口淡乏味,食欲不振。因此,“开胃”是夏季养生的重点。专家建议,夏天可以多吃点苦味食物,苦瓜、苦菜、苦荞麦都能解热祛暑、健脾开胃。
不过苦瓜性寒,体质较差、脾胃虚寒者不宜多吃。天气酷热,出汗较多,容易耗气伤阴。因此,益气养阴的食物也不可少,山药、大枣、蜂蜜、莲藕、木耳都是不错的选择。
此外,鸡鸭肉、瘦猪肉等平性或凉性的肉制品也有滋阴养胃、健脾补虚的功效。
3、祛湿
身体祛湿。闷热潮湿的三伏天,人体容易被湿邪侵袭。对付暑湿,可以按足三里穴,有助于运化水湿。睡前用40℃温水泡脚,可祛湿,还能提高睡眠质量。
还可以刻意出些汗,让湿气随着汗水散发出去。多吃健脾化湿的食物也有帮助,红豆、绿豆、荷叶煮粥,藿香、佩兰、苍术泡茶,生姜切片煮水,都有祛湿之效。
辣椒虽能开胃助消化,祛湿功效却一般。值得提醒的是,绿豆汤千万不能当水喝,绿豆性寒,体质虚弱者不能过多饮用。
4、运动
“低调”运动。常说的“夏练三伏”,并不是让大家不分时间、地点、情况地去锻炼。夏天人体能量消耗大,跑步、打球、爬山等锻炼方式必须量力而行,最好进行一些“低调”的运动,既能起到锻炼效果,又不至于出现不适。
三种运动比较好:
1.游泳:水的散热能力比空气高15倍,游泳时人体能够保持体温恒定,不易中暑;
2.钓鱼:垂钓需要脑、手、眼配合,静、意、动相助,能解除心脾燥热;
3.太极拳:打太极拳既能增大肺活量,又能促进气血在五脏六腑之间的流动,有助于振奋精神。
夏天运动最好安排在凉爽的早晨或傍晚;其间注意少量多次地补水;室外气温超过32℃,空气湿度超过60%时,最好选择在凉爽的室内运动。
5、午觉
晚睡早起午补觉。晚睡并不是提倡大家在夏季熬夜,而是要求人们顺应夏季昼夜变化的特点按时作息,睡眠时间不要超过11点。
中医认为“春生夏长”,到了夏天,人体阳气处于旺盛状态,如果经常睡懒觉,就违背了人体阳气的季节变化规律,不仅得不到休息,反而觉得更疲乏。
所以,夏季早上六七点起床比较好。午睡有利于气血平衡,能补充体力,提高下午的工作效率。健康午睡以30~60分钟为宜,超过1小时则适得其反,可能干扰晚上睡眠。
6、静坐
静坐除烦。医学研究表明,夏天当气温超过35℃、日照超过12小时、湿度高于80%的时候,人体情绪调节中枢就会受到明显影响,人也容易心烦意乱,而老人的夏季心烦指数会比年轻人更高。
缓解烦躁心情可以采用静坐的方式,如果配合做一些小动作,不但能迅速达到心气平和,还能够活血通络。端坐闭目吞津就是一个好方法。
方法是:两臂自然下垂,放在腿上,双目和口微闭,调匀呼吸;待口中津液较多时,将其吞咽,可连续吞咽3次;然后,上下牙叩动10~15次,可起到养心安神、固齿健脾的效果。